欢迎您!

平天下当自格物始------我看领导干部修养之二

发布日期:2013-04-16
  平天下当自格物始------我看领导干部修养之二
农工党网站审核  2013年04月16日
    领导干部修养中与普通人不一样或者说应该超出普通人的地方就是应当具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能力。传统儒家提倡的个人进行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共有八个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从普通的士人发展到能平天下者的修养体系。《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这段话用以递进的方法,由“平天下”开始导出“格物”,再从“格物”推导至“天下平”。在这个一来一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平天下”是儒家的最高作为,而“天下平”则是追求的终极理想。格物则是士人实现这一作为和理想的基础,更是实现人的教育目标的起始。
   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一宏伟目标包含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新的要求,但概而言之其实与古人所追求的“天下平”基本一致,都包括了和平、稳定、公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广泛含义。因此“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仍具有现实的含义,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理想和努力方向。
欲平天下就要从最基本的格物做起。那么什么是格物呢?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概念,自汉以来诸家训释众说纷纭,却未能彻底诠释,给出唯一的明确答案。从“格”字的含义来看包括分析、归类、性质、品格、阻碍、纠正、约束等复杂的含义。物则相对简单,包括世间万物及其运动特征。作为领导干部对于格物不必做太多的概念纠缠,而应该直接把握其实质,并为我所用。“格物”简而言之就是深入研究事物本身特性及其运动发展特征,来达到发现规律、证实规律、利用规律的“致知”结果。
   格物强调实践,反对教条。格物强调实事求是,但含义要广于实事求是。格物强调身体力行,反对人云亦云。格物强调从最基本的物体或实事起步研究,反对建空中楼阁。格物强调科学实验,反对脱离实际的空想。明朝的思想家王阳明有一天要依照《大学》的指示,研究院子里的竹子。他于是面对着竹子硬“格”了七天,结果直到头痛也没有得到关于竹子的任何新的“致知”。这个失败的例子说明了“格物”的过程不应当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实践。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以一整套严密的科学方法不断观察、解剖和分析才能得出关于竹子的正确认识。真理绝不是靠袖手旁观和想破脑壳就可以得到的。再比如我们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修养,那么光靠看几本经典,背几句诸子百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从具体的文化载体着手,如瓷器、字画、古建筑、民俗风情等等。搞懂摸透这些具体而个别的东西,对于我们串珠成链,了解文物背后蕴含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考证和更好地理解已经掌握的知识益处颇大,对于我们推翻谬论、产生新知、坚持真理更是意义不凡。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教育是重灌输而轻启发的。从格物开始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起步就存在严重的短板。人们科学实验和探索的精神严重不足。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深刻并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在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格物”才能“致知”,“致知”才能明辨善恶是非,才能“正心、诚意”,然后经过“修身”,最终为“天下平”而努力奋斗。  平天下当自格物始,今日与诸君共勉之!(金  轮)
分享到: